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10年来,一大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能源合作项目落地,一些以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线的双多边合作机制建立,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在深刻改变着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工业革命与“双碳”愿景下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能源转型的方向、路径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对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重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经多年转型实践,全球公众关注度越来越高,能源转型议题所辐射的领域也愈加立体,内容更加丰富。本文对世界能源理事会《2023年世界能源脉搏报告》以及“世界能源热点议题监测平台”反映的全球公众关注的能源转型热点问题,及其对全球能源治理的影响进行了调研分析,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进一步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重构提出相关建议。
一 全球能源转型
关注热点调研分析
乌克兰危机引发欧洲能源危机,促使国际社会深刻反思激进的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保持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间的平衡日益成为更为突出的国际性能源议题。中美博弈等因素又使得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议题间呈现更为复杂的交互关系。在此背景下,世界能源理事会近期发布了《2023年世界能源脉搏报告》,收集整理了全球6大区域77个国家的711位能源行业的决策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智库专家的意见。从能源转型的速度、能源转型的公平性以及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实现能源转型三大方面收集意见。
从总体来看,意见主要集中在:一是各方均对能源转型速度表示担忧,加快能源转型成为各方共识。64%的受访者担忧目前全球能源转型的速度太慢,无法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的承诺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对清洁转型中的能源质量的关注。62%的受访者认为仅仅做到能源清洁是不够的,更需要提供高质量、可以保障安全与可持续使用的清洁能源。三是对能源转型的公平性,例如能源可负担性方面的关注。43%的受访者认为保证能源供应的公平性至关重要,使用现代化能源系统为人民提供可负担的能源以实现广泛的公平性。四是为实现能源转型,亟需搭建新的能源体系。8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需要重新设计能源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可持续-安全-经济的“能源不可能三角”难题。
经调研分析,关于能源转型议题,在全球获得广泛共识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关于加快能源转型速度
1.影响能源转型的最大阻力
46%的受访者认为影响转型速度的最大挑战是国家间不良竞争以及转型需要的资金投入。其中,对电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是能源转型速度的最大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供应链缺失及缺乏对新型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等。
从受访者所在区域看,亚洲和中南美地区的受访者认为资金不足影响最大;北美地区受访者意见集中在基础设施不足以及能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东及海湾地区受访者认为产业链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对于转型影响最大。
从受访者行业分类看,从事清洁能源技术的企业主要担心区域间的不良竞争对转型产生负面影响;油气行业企业家与专家目前对新型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缺乏成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认为相关产业链不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来自社会团体的专家则更重视能源转型中的公平问题。
2.加快能源转型的关键措施
39%的受访者认为最关键的措施是使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金融体系有效对接。此外,建设包容性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优秀实践的交流、宣传本地化的能源转型实践等也是重要措施。
从受访者所在区域看,中东和非洲受访者认为加强与金融体系的对接最为关键,但亚洲受访者则较少关注此问题;欧洲受访者最关注具有包容性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北美和亚洲受访者认为技术创新突破对能源转型意义重大;亚洲受访者认为应该更重视能源转型方面的教育和社会宣传工作。
(二)关于推进公平的能源转型
1.影响能源转型公平性的主要因素
43%的受访者认为能源可负担性和能源质量是确保公平的关键。其他影响能源转型公平性的重要问题包括改善能源产业工作环境、充分给予女性及青年在能源转型发声机会、加强公平的系统建设、增进南北合作及建立损失补偿机制等。
从受访者所在区域看,非洲受访者认为社区赋能与工作环境改善对公平能源转型意义重大;亚洲区域则更重视转型带来的能源价格问题,即系统投入以及终端用户侧的成本增加。
2.推进公平的能源转型相关建议
多数受访者(86%)认为快速推进公平的能源转型的最佳途径是采用解决“能源不可能三角”难题的框架方法,即综合考虑能源安全、经济实惠和可持续性三者的平衡问题。为了实现更广泛的能源公平,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气化水平,同时约有36%的受访者强调在投入资金与加强技术革新的同时,还应该发挥社区作用,着力加强本地化的能源转型力度。
从受访者所在区域看,各区域均认为政府和企业在能源转型中均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亚洲受访者尤其重视政府发挥的作用,中东和海湾国家受访者认为企业作用较弱;对于政府间多边组织,非洲、中东与拉美地区的受访者更认可其发挥的推进作用,而亚洲和欧洲的受访者对于多边组织的认可度不高;欧洲、非洲和拉美地区更重视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作用。
(三)关于能源转型的首要任务
约半数受访者(48%)认为缓解气候变化问题的首要任务是为人类和地球重新设计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型能源体系,降低能源碳强度。受访者同时认为需要加大可再生技术投资力度,包括储能、氢能和电力自动化技术等。另外有受访者认为应该更重视补充性或适应性解决方案,例如资源再利用、减排和回收等技术。
从受访者所在区域看,各区域受访者均高度认同应该减少能源碳排放强度,其中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受访者对此认可度最高,中东和海湾地区受访者对减少能源碳排放强度认可度较低。北美地区受访者最认同应重新设计能源体系。非洲区域受访者认为加强能源资源再利用和能源资产重组可以有效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从受访者行业分类看,清洁能源企业的代表最认同应该减少能源碳排放强度,其次是电力企业的代表;来自社会团体和电力行业受访者最认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对于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方案,来自社会团体、政府和电力行业的受访者最认可,而清洁能源企业的代表则持反对意见。
(四)关于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平衡问题
34%的受访者认为能源转型治理的首要挑战是保障能源安全。其次关注的是在改善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中,能源价格是否能保持在可承担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系统韧性。自新冠疫情结束以来,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只有8%的受访者担心市场的不确定性。
从受访者所在区域看,亚洲、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受访者对能源安全更加关注;非洲区域的受访者尤其在意能源可负担性;北美地区主要关切点则在系统韧性,例如对于灾害、事故等干扰的承受能力。
从受访者行业分类看,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电力企业对能源安全问题表示了最大的担忧,油气行业对能源可负担及环境可持续性更加关注,但对于能源系统的韧性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则不太关心。新能源、核能及氢能行业和政府代表对于气候变化适应性更加关心。电力企业则对市场波动表示了担忧。
对于能源独立或相互依赖的问题,59%的受访者认为能源独立、“以我为先”策略对于确保其国家的气候-能源安全议程至关重要。另一方面,84%的受访者也认为能源依赖是新的全球现实。
二 能源转型
对全球能源治理的影响
世界能源热点议题监测平台(World Energy Issues Monitor)是世界能源理事会搭建的信息平台,用以收集能源行业决策者对影响该行业的问题的看法。平台通过邀请政策制定者、公司高管和行业专家广泛参与,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能源转型问题的影响和不确定性程度。平台设计的调查问卷涵盖了25个核心能源转型问题,分为以下5个类别:一是全球趋势和宏观经济,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增长、区域一体化和大宗商品价格;二是环境,包括气候变化、能源效率、资源可用性和循环经济;三是能源技术,包括氢能、可再生能源、核能、电能储存、数字化和网络安全;四是政策和业务,包括市场设计、贸易和投资;五是社会动态,包括需求端影响、能源获取和公平性。
本次发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脉搏报告》即以此平台调研分析结果为基础,报告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独特见解,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一是各国推进能源转型所做出的务实行动及优先事项;二是各方共同关注的在能源转型道路上的热点问题和转型进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以及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全球能源治理在推动国际合作、协调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适应能源转型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现有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目标对象、思维策略均有了大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一是治理对象由以石油为主向多能互补转变。国际能源署(IEA)、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际能源论坛(IEF)、能源宪章(ECT)等代表性国际能源组织均因石油安全而创、以保障石油安全为初心使命。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转型的交织作用,将加速推动多能互补时代的到来,能源治理也更加关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二是治理目标由相对单一的石油安全向多目标兼顾转变。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石油长期作为最重要的全球性大宗商品和战略性能源产品,石油的供应安全始终作为全球能源治理的首要目标。随着能源转型日趋成为全球共识,全球能源治理力求达到的目标也更为多元,需要兼顾能源发展的效率质量、公平性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外部性等多个方面。三是治理思维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转变。当下全球各国、各行业均在经历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能源转型成为国际共识,清洁转型中的能源质量问题、公平性问题、能源可负担性问题均受到广泛关注和各方因素影响,能源治理所遵循的底层逻辑不再仅仅是“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间的线性平衡那么简单,而开始以系统思维思考如何构建新的世界能源体系,以兼顾多个维度的平衡问题。四是治理手段由单纯的市场手段向多维兼顾转变。过去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治理格局下,治理手段主要为能源资源的区域性协调,以解决供需矛盾为主。面对更为复杂的能源转型议题,必须兼顾多边协商、技术贸易、金融投资、国际援助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以应对更为多维的目标和多元的利益诉求。
三 有关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我国能源行业“走出去”的步伐愈加自信坚定,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也更为举足轻重,在能源转型深刻改变全球能源治理背景下,我国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重构,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综上分析,借鉴有关国际经验,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发力:一是进一步丰富能源领域的“中国倡议”。充分利用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清洁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引领效应,以及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体量优势,充分响应全球关注的能源热点问题,不断提出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优势的能源转型“中国倡议”,持续丰富这些“中国倡议”的内涵与外延、理论与实践。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各类多边国际组织中切实提升国际议题设置权,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能源故事,广泛传播“中国倡议”的价值。二是进一步构建全球能源合作平台网络。世界能源热点议题监测平台作为世界能源理事会搭建的信息平台,在对当前能源转型中的全球共识与分歧分析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受此启发,建议发挥能源企业的积极性,构建全球能源合作平台网络,以提升国际能源情报收集和整合能力。提高网络的覆盖面和“节点”密度,发挥行业专家的资源优势,广泛收集、听取各方声音,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深入全面地了解各方关切与意见,定期形成报告并发布,扩大我国在世界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参与度。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中国主导的非官方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能源领域探索建立中国主导的非官方国际组织既是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积极发挥作用的组织保障,也是对官方外交作用发挥的有益补充。要在探索中不断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能源组织运营模式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我国在现有国际能源组织或双多边机制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主动创新运作方式。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智库逐步成为一国软实力的体现。充分融合各自优势,加强建设智库型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型智库。四是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构建对外合作联合体。对于影响转型的关键问题,如技术创新突破、投资与金融体系对接、降碳与提升能效、能源贫困与社会公正等多方面问题,涉及到投资方、融资方、战略规划设计者、国际合作资源对接者等多种实体和利益相关方。要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统筹能源开发、装备制造、工程咨询等企业,以及国际组织、智库、高校、金融机构等,形成理念传播开路、对接合作与咨询衔接、投资与金融落地有序衔接的对外合作联合体,打通能源转型从理念到行动的通路,进一步夯实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务实形象和实干精神。